快速搜索

最近发布

芜湖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东一行来所调研

我所荣获长安汽车“创新支持奖”

广汽集团、广州开发区、工信部电子五所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武汉市制造业可靠性提升与企业卓越质量管理活动成功举办

中国电子科技委副主任朱立锋一行来所调研交流

65年,中国工业不辱使命

  • 2014-10-09
  • 来源:
  • 供稿人:admin
  • 字体:

 《人民日报》10月08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的署名文章《65年,中国工业不辱使命》,现全文转载如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经过65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告别了“一穷二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有今日之成就,工业发展不辱使命!
  
  工业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必由之路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大部分时期,无论是以幅员、人口还是以生产总量计算,中国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当18世纪一些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工业国之后,中国很快成为贫弱的“巨人”,尽管仍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却因工业薄弱而受人欺辱,徒有庞大身躯却无力挺腰站立。相反,“泱泱大国”眼中的偏域小国,例如英国等,一旦拥有了强大工业,就可以成为雄霸世界的强者。
  
  近代以前的数千年,中国走的一直是“勤业”之路,即主要以增加劳动力的方式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率先走上了以机器和非人力能源替代人力的现代发展道路。英国人艾伦·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中描述道,“突然之间,一个原来主要靠动物和植物将阳光转化为点点滴滴的可再生炭能的世界,变为可以使用千百万年的能量储藏了——最初是煤炭储藏,然后是石油储藏。机器化、城市化、工业化、工厂化的时代在这个小小的岛屿上诞生了,50年后又开始向其他地方蔓延。”正是这领先50年的工业化,奠定了英国长达两三个世纪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优势。20世纪,美国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国。而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一定意义上就是工业薄弱的“软骨病”史:没有筋骨,必为病夫!
  
  当今世界,尽管一些小国可以凭借自己的特色经济而生存,未必要以工业立国,但凡大国则必须建立本国工业来支撑庞大的身躯,否则必然衰落甚至崩溃,被开除“球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工业尤其制造业是大国之“筋骨”,只有建造起“钢筋铁骨”,大国方可屹立而不瘫软。在很大程度上,新中国65年的经济建设史,就是一部工业化的创业奋进史。迄今为止,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经济法宝就是规模巨大的工业体系。
  
  工业肩负创造物质财富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6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工业发展令世界惊叹。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工业化现象:从西欧工业革命算起,经历了二三百年,才使全球大约20%的人口生活于工业社会;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则在几十年时间内,使全世界生活于工业社会的人口翻了一番。中国工业让一座座城市和一个个企业拔地而起,辉煌的建设成就使中国一改贫穷落后的旧貌:大多数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于是,一些人认为,中国至少是中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就快要完成了,很快就要进入发达工业国的行列。而一些工业品产能过剩似乎标志着工业的末路,应该“去工业化”了。其实,中国工业创造和积蓄物质财富的使命还远未完成,中国工业仍然重任在肩。
  
  创造和积蓄物质财富是工业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物质财富拥有量,主要包括自然物质和工业生产物的蓄存量两大类。也就是说,除了大自然的赐予,各国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主要是工业品,尤其是工业所创造的生产设备、建筑物、交通体系及各种物质基础设施等。现存的由人类创造的可以长久保存的物质财富,几乎都是工业创造的。而且,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甚至非物质财富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工业化”的。严格说来,如果没有工业,没有加工制造,人类就仍然处于蛮荒时代;如果没有工业,即使自然财富,也大多不可为人类所用。
  
  因此,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是否完成,不能仅仅看当期生产流量规模,更要看工业所生产和蓄积的物质财富存量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只有当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追求的目标已经主要不是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享用“服务”和积蓄文化财富时,工业化时代才会宣告结束。而且,即使到了那时,工业也不会消失。任何时代的人类生产和生活都不可能离开工业及其所积蓄的物质财富。
  
  根据我国学者的估算,2008年,美国财富总量是中国的5.9倍,日本是中国的2.8倍;美国生产性财富(工业生产物蓄存量)是中国的3.8倍,日本是中国的2.4倍。而人均生产性财富美国是中国的16倍,日本是中国的25倍。如果美、日、中三国均保持当前的生产性财富增速,中国的生产性财富要到2034年和2035年才能赶上美、日两国。而人均财富总量赶上美、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可见,从工业化创造和蓄积物质财富的历史使命来看,中国工业化还远未完成。就总体综合素质而言,中国工业化并没有真正到达中后期阶段。现阶段,中国最重要最迫切的战略任务之一,仍然是继续强健工业筋骨,真正实现现代工业文明。
  
  工业是科技创新和民生发展的坚实基础
  
  工业对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最伟大贡献在于,它是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要以工业为基础和手段。科技进步是工业的灵魂,工业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实现。工业发展走向更高阶段的直接表现,就是以持续创新和“革命”的方式实现科技进步。所谓工业转型或产业升级,实质上就是工业所具有的革命精神的彰显和创新能力的释放。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到信息化、智能化,是工业发展的逻辑必然。科学、技术、机器、信息、智能、艺术、人文在工业化进程中汇聚,推动人类发展的文明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工业文明的成果,工业发展是最大的民生事业。
  
  在发达工业国家,绝大多数人可以享受到工业化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其生活条件也都是“工业化”的。美国人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在《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一书中写道:“今天,处于贫困线之下的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不仅远远领先于大部分非洲人,也远远高于一个世纪之前的最富裕的美国人。”当前,世界正在发生学者们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划时代的技术进步,如计算系统、网络与传感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3D打印技术、纳米技术、人机对接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使生活于今天的绝大多数人能够体验和享受过去只有富人才有机会拥有的生活。”这一切都基于工业的高度发达。工业是一切科学发明和创新想象得以实现的工具,也是大多数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不仅创造和积蓄大量物质财富,而且是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人类的生存健康、衣食住行,国家的强大和安全,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等等,都要以发达的工业为基础和手段。65年来,中国的工业化使数以亿计中国人能够越来越多地享受工业文明的福利,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但中国13亿人口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仍在期待着工业文明,盼望着能够真正享受工业文明的福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化不仅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且是最大的民生事业。
  
  中国65年的工业发展,不仅表现出生产力最活跃和最具革命性的本性,而且以其彻底的改革开放精神和最具竞争性的进取行为,迅速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其他领域的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以更发达的工业经济体系和更强大的工业生产力为基础。
  
  当然也应看到,工业的迅猛增长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目前中国所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大都同工业增长有关。因此,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工业转型。但是,工业转型并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强工业化和深度工业化,即实现工业发展的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
  
  工业是精神财富创造的实践源泉
  
  中国工业发展65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不仅使社会物质财富前所未有地创造出来,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中国工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宝贵财富。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工业发展就将解放、自主、奋斗、强国的观念注入民族意志。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工业不仅在物质财富创造上取得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成就,而且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的本质是解放,是实践,是创新;工业改革开放是思想解放、观念革新和理论建树的实践基础。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事实是:工业发展成就成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突出、最鲜活的体现;工业经济成为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付诸行动的最生动领域;工业部门成为实行改革开放最前沿、最活跃、最彻底的现代产业。巨大的工业成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底气所在。如果没有工业,何来民族自信?
  
  总之,中国工业化不仅是物质财富创造的历史,也是精神财富创造的历史。工业勃兴与思想活跃相伴。工业发展贡献给中国的不仅是国强民富的物质现实,而且是思想解放、科学理性、开拓创新的精神财富。工业实践滋养现代化观念,工业精神铸就现代文明精髓。中国工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实经济基础,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价值,使之成为中国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会和更加美好未来的伟大旗帜。  
Baidu
map